領(lǐng)略“羊文化”的豐富內(nèi)涵,探索貫穿古今的歷史淵源!
羊?qū)θ祟惖姆瞰I很多,羊肉和乳可供飲食:羊皮可供衣著,既能裹腹又能保暖;羊骨可制工具,筋可作弦索;羊角可作樂器,稱為“哀笳”。因此,古人從實用和功利出發(fā),把羊視作大吉大利的吉祥征兆。所以羊肉成了美食,形成了特色的飲食文化,也因為羊是吉祥的象征,所以成了祭祀的牲品。

俗話說,民以食為天。古代人民 以“羊 ”和 “豕 ”(豕即豬)為當時最主要的肉食,其中羊肉特別受歡迎。因為羊肉不僅是一種美味,而且熱量高,饑餓之時,尤其是冬天,吃起來渾身暖烘烘的。“魚”“羊”和烹,味道鮮美,“魚”“羊”構(gòu)成漢字的“鮮”,是我國先民們對“鮮”的認識源于“魚”和“羊”的見證。羊大為“美”,“美”也源于羊。我們常用鮮美可口來形容美食,可見“鮮”“美”相聯(lián)。

“羹”者,羔美也,因此也可以說“羹”是小羊和大羊合烹之美?!案闭?,五味調(diào)和,從羊羹中我們的祖先領(lǐng)悟到調(diào)味之精髓五味調(diào)和。另外,羊“主給膳”是“六膳”的代表之一。由此,在中國歷史上,有很多關(guān)于羊的飲食史話,在文獻記載中也很豐富。如《左傳》宣公二年記載:魯宣公二年春天,鄭國公子歸生接受楚國的命令攻打宋國……準備開戰(zhàn)的時候,宋國大夫華元殺羊犒賞士兵,他的車夫羊斟沒有吃到。等到打起仗來,羊斟說:“前天的羊,是你作主;今天的打仗,是我作主?!本万?qū)車進入鄭軍,所以宋軍戰(zhàn)敗。君子認為:“羊斟由于私怨,使國家戰(zhàn)敗、百姓受害,還有比這應當受到更重的刑罰嗎? 《詩》所謂‘存心不良’,羊斟就是這種人吧!他殘害百姓以使自己快意?!?就這樣,一碗羊肉就決定了一場戰(zhàn)事的勝敗。后人還將此事以八個字鐫在湯匙上,即“羊羹不遍,駟馬長驅(qū)”。

古代祭祀所用犧牲,行祭前需先飼養(yǎng)與牢,故這類犧牲稱為牢;又根據(jù)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、少牢之分。所謂太牢,是指古代天子祭祀用的三牲。王公大臣降一級,不用牛,稱少牢。有時只用 羊,也叫少牢。太牢之祭是古代國家規(guī)格最高的祭祀大典,古代皇帝祭祀天地,祭祀宗教廟,都用太牢。無論是太牢還是少牢,都少不了羊,這說明羊在先民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。

那么羊為什么能成為祭祀的牲品呢? 第一 ,羊是大吉大利的吉祥征兆。第二 ,羊肉是美味,是最好吃、最鮮美的食物。上古先民認為,把最好吃最鮮美的食物貢獻在祖宗神靈面前,就是承認他們對于這些祭品享有最高的主權(quán)和優(yōu)先權(quán)。同時在先民心 目中。認為羊是能與鬼神相溝通的,可以帶來神的福佑恩澤。



